复试《机械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为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科目《机械原理》的命题科学、完善、合理,根据国家教委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我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有关招生专业的实际情况,重点考核学生《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典型机构的工作原理、分析和综合方法,受力分析和设计计算方法,作图和运用图解方法的能力,综合应用以上知识对较为复杂的问题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复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理论知识(40%)、综合与分析(40%)、创新能力(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
三、考查范围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
1.机构的组成、运动简图绘制;2.自由度计算;3.机构组成原理和机构分析。
(二)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1.四杆机构的类型及演化、曲柄存在条件、平面四杆机构的几个基本概念;2.平面连杆的运动分析;3.运动副中的摩擦、考虑摩擦时的机构力分析;4.机械效率及自锁;5.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及其运动分析。
(三)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2.从动件运动规律;3.凸轮轮廓设计;4.凸轮基本尺寸的确定。
(四)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齿轮机构类型及应用;2.齿廓曲线、渐开线、圆柱齿轮参数计算;3.齿廓加工原理、齿厚、公法线、变位、渐开线齿轮传动、变位齿轮传动;4.斜齿圆柱齿轮传动;5.蜗杆传动;6.圆锥齿轮传动。
(五)轮系及其设计
1.轮系的应用;2.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3.周转轮系和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六)机械的运动方案及机构的创新设计
1.机构创新设计;2.典型机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七)机器动力学
1.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机械系统的等效力学模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 2.机械的平衡: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平面机构动平衡。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部分: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和机构组成原理;用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做平面机构运动分析;平面连杆机构特性及图解法设计;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及其传动;其它齿轮传动与直齿轮传动相比的特点;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机构组合的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拟定。
2.熟悉部分:机构分析的解析法;高副低代;凸轮机构;运动副中的摩擦、机械的效率与自锁;机构的构型;机器动力学,包括速度波动和机构平衡。
3.了解部分:内容中的其余部分。
命题原则及宗旨
机械原理共100分
试卷中各教学内容所占比重
机构的结构分析 (15±5) %;机构的运动分析(20±5)%;机器动力学(10±5)%;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45±5)%;机械传动系统运动方案设计(10±3)%。
试卷中各考核层次分数比例
了解内容(20±5)%;熟悉内容(30±5)%;掌握内容(50±5)%。
题量和难易程度
学习优秀的本科毕业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2小时)能答完全部试题,并获得80分(满分100分)以上成绩。
五、考试用具说明
考试应带圆规, 三角板和量角器等绘图工具和计算器;图解和作图题允许使用铅笔。
复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客观、公正、有效地考查考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机械制造领域的最新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据不同的要求正确地选择加工方法和常用设备,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实际问题和制订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 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常用刀具(15%左右)
2. 机械加工工艺设计(20%左右)
3. 机床夹具(15%左右)
4. 加工精度与统计分析(20%左右)
5.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15%左右)
6. 装配工艺(15%左右)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填空题(20%)
2.简答题 (20%)
2.论述题 (30%)
3.分析计算题(30%)
三、考查范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全部内容。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1.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常用刀具:典型金属切削机床基础知识,切削加工基本知识、常用刀具基本知识。
2.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工序设计,工艺尺寸链的分析与计算,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的工艺措施。
3.机床夹具:工件定位、夹具原理,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定位方式、定位元件、定位装置、夹紧机构。
4.加工精度与统计分析: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加工误差的综合与统计分析,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5.机械加工表面质量:零件表面质量对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及改善措施,影响表面层力学物理性能的工艺因素及改善措施,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提高表面质量的途径。
6.装配工艺: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装配尺寸链的分析与计算。
五、考试用具说明
考试需携带碳素笔、计算器和直尺。
复试《微机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为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科目《微机原理》的命题科学、完善、合理,根据国家教委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我校《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有关招生专业的实际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微机原理》课程的微型计算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基本的程序设计,定时器技术,中断技术,接口技术中键盘、显示器、A/D转换器的硬件原理及典型程序设计方法,综合应用以上知识对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大纲中选用的微处理器的型号为AT89S51芯片。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复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理论知识(40%)、综合与分析(40%)、创新能力(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读程序题、编程序题。
三、考查范围
机械电子工程。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微型计算机基础
1.数制与编码;2.原码、反码和补码及补码的运算。
(二)微处理器结构及原理
1.微处理器的结构及组成;2.微处理器的引脚定义及功能;3.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4. 微处理器的存储器。
(三)指令系统及基本程序设计
1.寻址方式;2.算术运算类、逻辑运算类、数据传送类、控制转移类和位操作类指令;3.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4. 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程序设计。
(四)定时器/计数器技术
1.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2. 定时器/计数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定时器/计数器寄存器、初始化与启动、初值的确定;3. 定时器/计数器的程序设计与应用。
(五)中断技术
1.中断的基本概念;2.中断源;3.中断有关的寄存器;4.中断的处理过程;5.中断程序的设计与应用。
(六)接口技术(硬件连接和程序编制)
1.独立式按键接口技术;2;行列式按键接口技术;3.LED数码管显示器接口技术;4.LCD液晶显示器接口技术;5.A/D转换接口技术。
(七)综合系统设计
1.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 2.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部分:数制与编码;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微处理器的存储器;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算术运算类、逻辑运算类、数据传送类、控制转移类和位操作类指令;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程序设计; 定时器/计数器的控制方法;定时器/计数器的程序设计与应用。中断源;中断有关的寄存器;中断程序的设计与应用;独立式按键盘接口技术;LED数码管显示器接口技术;A/D转换接口技术; 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
2.熟悉部分:原码、反码和补码及补码的运算; 微处理器的结构及组成;微处理器的引脚定义及功能;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中断的处理过程;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
3.了解部分:内容中的其余部分。
命题原则及宗旨
微机原理共100分
试卷中各教学内容所占比重
微型计算机基础 (5±5) %;微处理器结构及原理(10±5)%;指令系统及基本程序设计(15±5)%;定时器/计数器技术(20±5)%;中断技术(15±5)%;接口技术(20±5)%;综合系统设计(15±5)%。
试卷中各考核层次分数比例
了解内容(20±5)%;熟悉内容(30±5)%;掌握内容(50±5)%。
题量和难易程度
学习优秀的本科毕业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2小时)能答完全部试题,并获得80分(满分100分)以上成绩。
五、考试用具说明
考试应带直尺;绘图允许使用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