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所大学!又一个高校学科联盟成立

  高校联盟再添新成员。
 
  7月2日,一个全新的高校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该联盟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7所高校组成。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近一年来国内高校成立的众多高校联盟之一。有评论认为,如今高水平大学强强联手、抱团发展,已成发展趋势。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成立
 
  2019年7月2日,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战略研讨会暨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南京大学陈骏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石耀霖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水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刚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院士、潘永信院士、朱日祥院士、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徐忠波副司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常务副校长、南昌大学邓晓华副校长、山东大学夏利东副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勇胜副校长、北京大学教务部傅绥燕部长、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张荣桥总设计师与王倩处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主任与邹永廖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谢小平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副台长和刘继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副所长、杨进辉副所长和魏勇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编(执行)杨柳春以及来自全国27所高校相关学院的代表等近140位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本次大会。
 
  侯增谦院士在致辞中表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我国行星科学发展的支持和期望。他指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解决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问题、科学前沿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联盟应当成为共享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平台协同创新,共攀行星科学高峰。
 
  徐忠波副司长在致辞中表达了教育部对我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他强调,联盟在推进行星科学建设过程中要有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心;二是要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四是要坚持联盟间交流合作与互学互鉴。
 
  王艳芬副校长在致辞中深情回忆了老前辈们在 “两弹一星”等国家战略工程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推进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与进展。她指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成立必将对我国行星科学的建设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吴福元院士作为联盟首届理事会主席,在致辞中首先评述了地球科学五十年来的发展脉络,指出行星科学是我国地球科学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或领域。接着回顾了我所老一辈科学家开启我国空间探测的先河、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然后介绍了国科大地星学院发起建设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的背景和理念。最后号召大家共同努力,开启我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新征程。
 
  会上,联盟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日祥院士做了题为“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强调了行星科学与探测技术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总设计师张荣桥做了题为“深空探测的愿景与挑战”的报告,号召行星科学家积极参与到深空探测中来。联盟秘书长魏勇研究员对联盟成立的背景和工作进展做了汇报。
 
  与会代表除了讨论联盟成立后的各项活动外,还就我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
 
  下午,12位代表就各自所在高校开展的行星科学建设情况、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内容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最后,潘永信院士对全天会议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联盟的重要性,鼓励各单位共同努力推进联盟工作,为我国行星科学发展积极做出贡献。
 
  附:本次参与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签约成员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昌大学、香港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共27所高校。
 
 
  高校联盟还有很多
 
  高校之间结盟并非稀事,联盟或建立于地域基础之上、或建立于学校的行业属性,近年来,依托国家战略的高校联盟也逐渐多了起来。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刚成立,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五校。
 
  C9联盟: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200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领导共同签署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宣告这一联盟成立。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始参与C9联盟。
 
  G7联盟:即“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2017年共同发起成立。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7所高校,俗称“国防七子”。
 
  E9联盟:即“卓越大学联盟”,全称“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成员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成立。
 
  Z14联盟:“‘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包括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大学,2013年7月成立。
 
  沪港大学联盟:2018年成立,成员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延河联盟:2019年成立,包含延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九所有“红色基因”的高校。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由北京大学牵头组建,主要成员有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和四川大学,成立于2018年。
 
  “双一流”农科联盟:2018年成立,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17所高校。
 
  数学“双一流”建设联盟:2019年成立,包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20余所院校
 
  另外,还有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联盟、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等等。

X

扫码添加获取各院校复试名单及录取名单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研线网,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