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研心理学备考: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性习论】

对于考研来说,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决定考研的同学,应先了解想要报考专业的基本信息,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来说,复试成绩占整个考研成绩的比例比较大,复试的专业课知识点,也需要提前了解和掌握。小编整理了“2023考研心理学备考: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性习论】”,希望能帮助大家。

性习论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清初的王夫之对此作过解释: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发生了持久的影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与这个命题的意思相同,传说也是孔子说的。
 
在秦汉之际,“习与性成”的理论相当流行,后日渐衰微,到了明清之际,这个理论又受到了重视。明代王廷相的心理学思想显然主要是从“习与性成”的理论出发的。王夫之把“习与性成”的理论作了较详细的阐明,并用以纠正孟子的先验论,但却有所偏差,即他同时又企图用“继善成性”说来维护孟子的性善论。他又把“习成”理解为“生成”,这也是不对的。
 
性习论确认性有两种:一种是由生长而来的性,可以称为生性,亦即人的自然本性;另一种是人出生以后由学习而来的性,可以称为习性。
 
人的生性只有很少的几种,习性则是大量的,并且其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生性与习性的关系问题,颇近似于人的心理发展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关系问题。
 
性习论比较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方面,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他明确地肯定人的心理乃是“性伪合”亦即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王安石、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也在强调习性的同时,并未忽视生性的作用。
 
以上是小编整理“2023考研心理学备考: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性习论】”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更多考研择校择专业信息尽在本栏目!

X

扫码添加获取各院校复试名单及录取名单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研线网,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dwj